你有沒有曾經聽過或是說過以下對話呢?

我早就知道結果會這樣

你們應該聽我的

我就跟你說過了

我早就知道了好嗎

後見之明偏誤,也稱為後視偏差,指當人們得知某一事件結果後,誇大原先對這一事件的猜測的傾向,俗語稱為「事後諸葛」或「事後孔明」。

後見之明偏見的一個基本的例子是,在知道一個不可預見事件的結果後,一個人相信自己「早就知道結果會這樣」。

這種情況在天氣預測時也能常常遇到。假設氣象預報表示當天只有 20% 降雨機率,但你認為這天應該會下雨,結果當天真的下雨了。這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的預測能力,比氣象專家的更準確。

但事實是,其實人們並非真能預料結果,你只是碰巧猜中了而已。


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家羅斯(Neal Roese)及明尼蘇達大學的渥絲(Kathleen Vohs)針對此現象進行研究,發現「後見之明偏誤」分成三種程度,分別為「記憶扭曲」、「事件的必然性」,以及「事件的可預測性」。

「記憶扭曲」是指錯誤的記下早先的論點,「事件的必然性」是指認為某起事情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事件的可預測性」是個人根據自己經驗,相信某件事會發生。研究人員表示,人們會選擇性的擷取記憶中的資訊,並編造一個可能的故事,最後做出結論「早知道會這樣」。

後見之明偏誤會擋住透過經驗學習的路。

羅斯 觀察到:「如果你覺得自己早就知道一切,這表示你不會停下來去檢查為什麼有些事情真的發生了,要使經驗豐富的決定者相信他們可能落入後見之明偏誤的圈套通常很難。」

那麼,對於這種偏誤,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嗎?

要糾正後見之明,人們必須認清,自己沒有預測能力。

有時候,太多的事後孔明,太少的認清自己。

羅斯 和 渥絲 建議,如果能考慮事情相反的一面,可能會是一個有效避開後見之明偏誤方法──至少在某些例子上是的。

羅斯也說,如果總是自以為早就知道了,將沒有機會檢驗事件為甚麼會發生;若能思考事情相反的可能性、獲得更多資訊,才有辦法避開「後見之明」的認知誤差。如此一來,我們或許就能夠以更細微的觀點來看事件的因果關係。

 

你有沒有過後見之明偏誤的經驗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分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跟著羽彤玩知識 的頭像
    跟著羽彤玩知識

    跟著羽彤玩知識

    跟著羽彤玩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